厦门云顶岩寺:山巅古刹与城市诗意的交响七界策略
位于厦门岛内最高峰洪济山的云顶岩寺,是鹭岛海拔最高的寺庙,海拔高达339.6米。这里山海相接、云雾缭绕,不仅是佛教禅修的圣地,也是文人墨客登高望远、寄情山水的理想之地。几百年来,云顶岩寺凭借其“洪济观日”这一独特壮丽景观,成为了厦门的文化象征之一。
洪济山,位于厦门岛的中央,山势雄伟,素有“嘉禾诸山之冠”的美誉。其主峰云顶岩,因常年云雾缭绕,得名“云顶岩”。站在山顶,可以俯瞰整个厦门岛,远远眺望东海,景色壮观无比。明代的《鹭江志》曾记载,云顶岩顶端曾有观日台,在鸡鸣时分,朝阳如火轮从海面升起,霞光万道,这一景象成为厦门古八景之一,名为“洪济观日”。明末,郑成功曾在这里增建瞭望台,既用于军事防御,也成了赏景的好去处。
展开剩余78%云顶岩寺最早名为“方广寺”,关于寺庙的建立时间,学界有不同的说法。有人认为它始建于宋代末期,也有观点认为寺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唐,但确切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明初,是由当地吴村的吴氏家族所建。明清时期,云顶岩寺经历了数次兴衰,名宦如刘存德、池浴德等人曾在此题诗刻石。清朝时期,僧人天泽曾主持重修,康熙年间寺庙得到进一步修缮。
近现代,云顶岩寺曾经历战火与动荡,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,住持觉仪法师因国土沦陷而悲愤自缢,成为众人传颂的忠烈事迹。1999年,厦门市佛教协会委派释慧镜法师主持重建,2006年由宽恒法师继任,寺庙焕发新生。
如今的云顶岩寺,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,还是一个露天石刻博物馆。寺内现存三十余处摩崖石刻,跨越了明清及近现代多个时期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的“天际”石刻,它是厦门本岛最早的纪年石刻,现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此外,还有诸如“步云观曙”“龙门”“国防第一”等铭刻,均为研究厦门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。
云顶岩寺建筑依山而建,原为六层结构,如今的主体大殿巍峨壮丽,气势磅礴。殿右的留云洞(观音洞)则幽静深远,洞壁上的诗句“满阶苔雨三春湿,半岭松风六月寒”道出了山寺的清幽与禅意。寺庙周围分布着风动石、星石等自然奇观,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。
今天的云顶岩寺,既是佛教修行的场所,也是市民们寻幽探秘的好地方。寺庙定期举办法会,并且有中医定期义诊,继续保持着“农禅并重”的传统。2014年,寺院举行了“梁皇宝忏冥阳普利法会”,吸引了大量信众参与,展现了佛教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。
虽然云顶岩的部分区域属于军事禁区,游客无法登顶观日台,但寺庙依然是俯瞰厦门山海的最佳位置。从东山社站下车后,沿着村道步行约800米,可以途经莲花宫与土地庙,最终抵达云顶岩寺。沿途山林葱郁,石径清幽,仿佛一座深山藏古寺的世外桃源。站在新修的大殿高处,东山社的田园风光与厦门双子塔的现代轮廓尽收眼底,山海与城市的景色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。
云顶岩寺,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,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。它承载着厦门岛的辉煌过去,见证着岁月的变迁。登临其顶,不仅能欣赏到壮丽的“洪济浮日”景象,还能触摸到那一刻历史与文化的深远印记。
愿云顶岩寺在岁月的流转中,继续以其独特的禅意与历史魅力,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感悟与修行。希望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,都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。
发布于:山西省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